神改變了我
見證人﹕馮秉誠 博士
馮秉誠博士本是一位崇尚科學的人,經過長期思考、掙扎後,終於克服重重理性 障礙﹐接受耶穌為他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﹐而回歸正途。以下是他信主後的 見證:
深刻變化
信主後﹐神所賜的新生命﹐使我內心世界發生著深刻變化。信主前﹐從表面上看﹐ 我的精神生活是積極向上和充實的;但內心深處的空虛﹐只有我自己知曉。三十多 年前﹐我第一次參觀北京天文館後﹐面對浩瀚的宇宙﹐地球如滄海一粟﹐人類是那 麼渺小﹐一個人能力之低下﹐生命之短促﹐幾乎等于零。一種從未有過的﹐近乎絕 望的空虛和失落﹐緊緊地攫住我的心﹐令我終生難忘。
步入中年後﹐光陰流逝之快﹐更令我害怕。雖然口頭上說﹐有生就有死﹐是自然規 律﹐沒什麼可怕的。但一想到人死如燈滅﹐想到我的身體或被火化﹐或被埋在地下 腐爛時﹐我內心惆悵﹐空虛不已。我拼命工作﹐一方面想更多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 值﹐另一方面忙碌﹐使我無暇思慮死亡。白天忙忙碌碌﹐充滿生機﹐夜闌人靜時﹐ 無名的空虛卻常襲上心頭﹐輾轉難寐。這種空虛﹐是世界上的一切﹐包括金錢、地 位、成就、家庭都無法填補的。每當我讀到「人生如夢﹐一樽還酹江月」、「多少六朝 興廢事﹐盡入漁樵閑話」的詞句﹐讀到〈紅樓夢〉的〈好了歌〉或聽到一些惜春、懷舊 的歌曲時﹐我的心弦都會被強烈撥動﹐以至潸然淚下。
現在﹐我知道人從何而來﹐將向何處去﹐明白了人生的真諦。自己雖渺小得像一粒 沙子﹐但在上帝的眼中﹐我卻是重要的﹐祂用重價買贖了我﹐親自揀選我﹐作祂的 兒女。一旦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﹐聯結在一起﹐生命就注入了永恆。內心的滿足感 ﹐難以筆墨形容﹐空虛惆悵的情愫一掃而空。有了永生的盼望﹐我不再懼怕﹐敢于 坦然面對死亡。對基督徒來說﹐死亡只是一扇門﹐將通往更豐盛、更崇高的境界。如 果說重生得救那天是我的第二個生日的話﹐我的第三個生日就是我心臟停止跳動的 時候。在那一天﹐主將接我回天家﹐在天父的寶座前﹐我將前所未有地活躍著。
長期來﹐我清醒地認識到﹐在既短暫又漫長的人生旅程中﹐最關鍵的往往只有幾步 。這幾步走對了﹐人生會光彩奪目。一步之差﹐也許鑄成千古恨。鑒于這種認識﹐我 一方面加強自身的修養﹐提高辨別真偽﹐洞察生活和駕馭生活的能力;同時結交幾 個志趣相投﹐生死相依的朋友﹐以便在關鍵時候﹐彼此提攜﹐作出正確的決斷。信 主前﹐我曾以「人生叵測路漫漫﹐坦誠相依共挽瀾」的詩句與摯友共勉。這道出了我 的心願﹐也顯示了我的不安。同舟共濟當然比孤軍奮戰好﹐但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啊 !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﹐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;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﹐都要認定祂 ﹐祂必指引你的路」(箴言3:5-6)。這是千百萬基督徒的共同體驗﹐我也有切身的感 受。有又真又活、全能全善的神同在﹐我不再為明天憂愁﹐平安、喜樂之感油然而生 。
信主後的另一個變化﹐是思想逐漸從世俗情慾中解脫出來。我雖信奉「知足者常樂」 的人生哲學﹐對金錢和物質生活從無過多追求。但我卻全力追求事業的成就﹐以期 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﹐并得到社會的首肯。我自視是個正直的人﹐但怨恨、嫉妒、自 私的心理并未根除。我願意助人﹐但只甘心情願地幫助那些能對我說聲「謝謝」的人 。如果有人認為我理所當然地應該幫助他﹐甚至對我「恩將仇報」﹐我會很不痛快﹐ 并從此離他而去。信主使我有了屬靈的亮光﹐對物質世界的一切更加淡泊、超脫﹐ 眼界開闊了﹐心胸寬廣了﹐世俗煩惱開始減少﹐平安喜樂與日俱增。
在大陸時﹐一直被要求改造世界觀、人生觀﹐我不得要領﹐收效不大。今天﹐我的 立場才真正改變了﹐即由屬地國度子民的立場﹐轉變為屬天國度子民的立場。立場 一變﹐觀點、方法、人生觀、世界觀皆變。過去﹐孤立地上仰望穹蒼﹐滿目迷茫﹐悲 戚哀嘆人的卑微渺小;今天﹐偎依主懷﹐鳥瞰宇宙﹐萬物井然﹐由衷讚美神的無比 大能;過去﹐在屬世情慾捆綁中苦苦抗爭﹐飽受煩惱掛慮煎熬。今天﹐回歸真神﹐ 踏上永生之途﹐在屬靈智慧光照下﹐漸漸成長。滿懷希望與快樂的心﹐等待主的再 來。
立下心志
重生得救後﹐我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﹐悄然地發生變化。傳福音、救靈魂的負擔越 來越重。全時間事奉的念頭時隱時顯。我曾先後向幾位科技專業人員出身的牧者討 教。他們說﹐全時間事奉神﹐不是單靠自己的熱心﹐更要有神的呼招。只有神特別 揀選的人﹐才能全時間事奉祂。他們一致勸勉我﹕首先﹐要「將身體獻上﹐當作活 祭」(羅馬書12﹕1)﹐積極參與事奉;同時﹐安靜在主面前﹐等候祂更清楚的帶領。 我同意他們的意見﹐也知道我還沒有預備好。當時我所嚮往的是﹕做一名熱心傳福 音的科學家﹐而不是一名全時間的傳道人。後來我閱讀了鮑樂基(JohnPollock)著的 〈翻天覆地一使徒保羅新傳〉﹐被保羅多彩多姿、多苦多難的一生﹐和他「以認識我 主基督耶穌為至寶」、「丟棄萬事﹐看作糞土﹐為要得著基督」的崇高屬靈境界﹐強 烈地震撼了。我跪在神面前﹐熱淚縱橫﹐不能自禁。我第一次在神面前立下心志﹐ 如果神揀選我全時間事奉祂﹐我就放下科研工作﹐去當傳道人。
馮秉誠博士本是一位崇尚科學的人,經過長期思考、掙扎後,終於克服重重理性 障礙﹐接受耶穌為他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﹐而回歸正途。以下是他信主後的 見證:
深刻變化
信主後﹐神所賜的新生命﹐使我內心世界發生著深刻變化。信主前﹐從表面上看﹐ 我的精神生活是積極向上和充實的;但內心深處的空虛﹐只有我自己知曉。三十多 年前﹐我第一次參觀北京天文館後﹐面對浩瀚的宇宙﹐地球如滄海一粟﹐人類是那 麼渺小﹐一個人能力之低下﹐生命之短促﹐幾乎等于零。一種從未有過的﹐近乎絕 望的空虛和失落﹐緊緊地攫住我的心﹐令我終生難忘。
步入中年後﹐光陰流逝之快﹐更令我害怕。雖然口頭上說﹐有生就有死﹐是自然規 律﹐沒什麼可怕的。但一想到人死如燈滅﹐想到我的身體或被火化﹐或被埋在地下 腐爛時﹐我內心惆悵﹐空虛不已。我拼命工作﹐一方面想更多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 值﹐另一方面忙碌﹐使我無暇思慮死亡。白天忙忙碌碌﹐充滿生機﹐夜闌人靜時﹐ 無名的空虛卻常襲上心頭﹐輾轉難寐。這種空虛﹐是世界上的一切﹐包括金錢、地 位、成就、家庭都無法填補的。每當我讀到「人生如夢﹐一樽還酹江月」、「多少六朝 興廢事﹐盡入漁樵閑話」的詞句﹐讀到〈紅樓夢〉的〈好了歌〉或聽到一些惜春、懷舊 的歌曲時﹐我的心弦都會被強烈撥動﹐以至潸然淚下。
現在﹐我知道人從何而來﹐將向何處去﹐明白了人生的真諦。自己雖渺小得像一粒 沙子﹐但在上帝的眼中﹐我卻是重要的﹐祂用重價買贖了我﹐親自揀選我﹐作祂的 兒女。一旦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﹐聯結在一起﹐生命就注入了永恆。內心的滿足感 ﹐難以筆墨形容﹐空虛惆悵的情愫一掃而空。有了永生的盼望﹐我不再懼怕﹐敢于 坦然面對死亡。對基督徒來說﹐死亡只是一扇門﹐將通往更豐盛、更崇高的境界。如 果說重生得救那天是我的第二個生日的話﹐我的第三個生日就是我心臟停止跳動的 時候。在那一天﹐主將接我回天家﹐在天父的寶座前﹐我將前所未有地活躍著。
長期來﹐我清醒地認識到﹐在既短暫又漫長的人生旅程中﹐最關鍵的往往只有幾步 。這幾步走對了﹐人生會光彩奪目。一步之差﹐也許鑄成千古恨。鑒于這種認識﹐我 一方面加強自身的修養﹐提高辨別真偽﹐洞察生活和駕馭生活的能力;同時結交幾 個志趣相投﹐生死相依的朋友﹐以便在關鍵時候﹐彼此提攜﹐作出正確的決斷。信 主前﹐我曾以「人生叵測路漫漫﹐坦誠相依共挽瀾」的詩句與摯友共勉。這道出了我 的心願﹐也顯示了我的不安。同舟共濟當然比孤軍奮戰好﹐但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啊 !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﹐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;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﹐都要認定祂 ﹐祂必指引你的路」(箴言3:5-6)。這是千百萬基督徒的共同體驗﹐我也有切身的感 受。有又真又活、全能全善的神同在﹐我不再為明天憂愁﹐平安、喜樂之感油然而生 。
信主後的另一個變化﹐是思想逐漸從世俗情慾中解脫出來。我雖信奉「知足者常樂」 的人生哲學﹐對金錢和物質生活從無過多追求。但我卻全力追求事業的成就﹐以期 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﹐并得到社會的首肯。我自視是個正直的人﹐但怨恨、嫉妒、自 私的心理并未根除。我願意助人﹐但只甘心情願地幫助那些能對我說聲「謝謝」的人 。如果有人認為我理所當然地應該幫助他﹐甚至對我「恩將仇報」﹐我會很不痛快﹐ 并從此離他而去。信主使我有了屬靈的亮光﹐對物質世界的一切更加淡泊、超脫﹐ 眼界開闊了﹐心胸寬廣了﹐世俗煩惱開始減少﹐平安喜樂與日俱增。
在大陸時﹐一直被要求改造世界觀、人生觀﹐我不得要領﹐收效不大。今天﹐我的 立場才真正改變了﹐即由屬地國度子民的立場﹐轉變為屬天國度子民的立場。立場 一變﹐觀點、方法、人生觀、世界觀皆變。過去﹐孤立地上仰望穹蒼﹐滿目迷茫﹐悲 戚哀嘆人的卑微渺小;今天﹐偎依主懷﹐鳥瞰宇宙﹐萬物井然﹐由衷讚美神的無比 大能;過去﹐在屬世情慾捆綁中苦苦抗爭﹐飽受煩惱掛慮煎熬。今天﹐回歸真神﹐ 踏上永生之途﹐在屬靈智慧光照下﹐漸漸成長。滿懷希望與快樂的心﹐等待主的再 來。
立下心志
重生得救後﹐我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﹐悄然地發生變化。傳福音、救靈魂的負擔越 來越重。全時間事奉的念頭時隱時顯。我曾先後向幾位科技專業人員出身的牧者討 教。他們說﹐全時間事奉神﹐不是單靠自己的熱心﹐更要有神的呼招。只有神特別 揀選的人﹐才能全時間事奉祂。他們一致勸勉我﹕首先﹐要「將身體獻上﹐當作活 祭」(羅馬書12﹕1)﹐積極參與事奉;同時﹐安靜在主面前﹐等候祂更清楚的帶領。 我同意他們的意見﹐也知道我還沒有預備好。當時我所嚮往的是﹕做一名熱心傳福 音的科學家﹐而不是一名全時間的傳道人。後來我閱讀了鮑樂基(JohnPollock)著的 〈翻天覆地一使徒保羅新傳〉﹐被保羅多彩多姿、多苦多難的一生﹐和他「以認識我 主基督耶穌為至寶」、「丟棄萬事﹐看作糞土﹐為要得著基督」的崇高屬靈境界﹐強 烈地震撼了。我跪在神面前﹐熱淚縱橫﹐不能自禁。我第一次在神面前立下心志﹐ 如果神揀選我全時間事奉祂﹐我就放下科研工作﹐去當傳道人。